您好,欢迎访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官网!

南京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城

时间:2024-09-23 21:47 阅读:60 来源:互联网

南京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城

    

南京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城项目地位于南京市麒麟高新区,为江苏省、南京市、中科院共建,规划面积约13.6Km²,是南京主城区面积最大、规模高端、成片开发的高新区。地处南京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上占据核心地段,且位于青龙山—紫金山生态廊道之间,坐拥优良自然山水格局。高新区公路交通发达,多条高速穿过园区,出行极其便利。高新区北邻仙林大学城,南接江宁大学城,西临城东高校集中区,其中中科院用地及国科大分校用地位于生态城东北部,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科技创新潜力。

360截图20210701153929367.jpg


在南京建设中德生态示范城区,不仅响应了中德国际合作的国家政策,顺应城市生态型发展的趋势,亦契合了南京市政府的发展纲要,更具有凸显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示范意义。

 

360截图20210701154009573.jpg

 

在2010版的麒麟创新科技园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将原麒麟科技创新园即现在的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为南京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国际知名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麒麟科技园十三五规划、总体规划及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中均提出了集聚集约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本次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整合相关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功能定位充分体现麒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整体部署,构筑以生态廊道为基底,以各级水系和滨河、道路绿带为骨架的蓝绿生态系统;加强园区生态功能,并通过控制性指标引导生态城市建设实施。

 

中心规划团队参考了德国的弗莱堡、美国欧文和伯克利3个生态城市案例,从中获取经验和启发,以便为生态城提出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在现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城建设愿景确定为:南京市创新活力中心、绿色低碳生活示范区、自然生态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体。进一步使用VSOD分析法,将愿景与项目的内在优势、面临机遇和风险相联系。



一、总体战略

 

一是强化优势战略,依托德方经验技术,优化生态格局、植入绿色低碳理念;二是把握机遇战略,即建设良好的研发环境,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提供足够保障;三是抵御风险战略,完善生态规划体系,构建生态城市控制性指标,优化基建、提升城市基本功能,更好地吸引外部资源。

 

团队进一步提出生态城总体定位、规划目标、核心理念,以支撑愿景。

 

➤园区总体定位:南京市科技创新极核、长江经济带人才高地 、南京都市区重要生态廊道。

 

➤3个规划目标:一是增加活动密度,促进均衡混合,打造智慧社会;二是引入德方生态城管理理念与建设技术,实现高新区功能低碳化、绿色化;三是尽可能维持生态廊道功能。

 

提出3个规划核心理念:从组团结构走向功能混合、从紧凑集约走向绿色发展、从城乡融合走向美丽中国。

 

➤四项规划策略,推动上述定位、目标和理念进一步落实到生态城实际建设:

 

一是贯彻岛式开发原则,建成区的开发强调紧凑、混合、多样,在生态区留足生态容量;二是强化南北、东西双向的生态廊道,加强其与外部区域的生态联系;三是根据生态城地块内的不同区域功能。采取差异化生态设计策略;四是将生态理念、低碳节能技术充分融入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将城市基本功能骨架“生态化”。

 

团队构建了麒麟生态城发展的指标体系来作为专项规划的引导,体系分为空间格局、环境保护、资源循环、能源高效、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运营服务七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98项二级指标。

 

二、专项策略

 

1、生态格局规划

 

团队提出生态格局的优化目标是维持廊道功能,实现“城市开发-生态保护”相对平衡;总体规划思路定为丰富廊道结构、加强东西向与市区的连接,并细化开发强度分区,采取不同的生态设计策略。


360截图20210701154522841.jpg


生态设计策略主要包含四个内容:

 

➤保护性策略,主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本地物种与植被,适用于铜家山、龙王山区域;

 

➤恢复性策略,主要包括棕地修复、河流生态化设计,适用于现轿子山垃圾填埋场、以规划秦淮东河为主的河流生态廊道;

 

➤整治性策略,强调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将现代科技创新功能注入原生态村庄风貌。

 

➤改善性策略,要求对建成区运用高混合、高密度、多样化等设计手法,打造混合街区、多样空间和富有特色的人工城市景观,适用于其余低生态敏感性区域。

 

2、绿色交通专项

(一)明确绿色交通规划目标


规划团队建立一个健康、有序、高效、便捷、低碳的生态交通系统。明确具体发展策略:第一,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 自行车- 步行”一体化交通体系;第二,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公交网络,公交引导,公交优先;第三,设置机动车限行区域,实施交通静稳化设计,打造行人友好的城市环境;第四,设计“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鼓励绿色出行;五,应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六,应用智能化交通调度管理系统;

 

(二)规划方案方面


构建“安全、舒适、连续、高可达性的慢行交通网络”,提出慢行交通道路的设计要求。发展“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为衔接”的模式,步行、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衔接方式,协助公共交通扩展交通出行网络的覆盖面积。包括沿山慢行景观道、滨河慢行景观道、社区慢行景观道、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内按行系统。

 

通过四种结构多维发展,成环成网,相互串联,构成慢行系统的有机整体。

 

第一个内容是要构建完善、合理的道路系统。

 

规划团队提出要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站点,在生态城内构建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包括以下策略:

 

• 建立舒适、快捷、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公交出行

• 公共交通路权优先,建立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网络

• 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并保证其载客率

•  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构建B+R,P+R停车场

•  使用清洁能源公共汽车

•  鼓励智能交通发展,提供实时公共交通服务信息

 

360截图20210701154618168.jpg

 

第二个规划方案内容是打造行人友好的慢行街区。

 

360截图20210701154658434.jpg

 

首先设置具有城市特色的限行区、步行区,控制机动车辆通行。在生态城设置两个慢行街区,营造策略有两个,首先是停车策略。针对不同功能区的人群活动特征及其与机动车交通和停车活动的关系进行预测分析,拟采用2种不同的集中停车策略,并对沿路边停车实行控制策略。集中式停车主要在龙王山、铜家山、窦村、轿子山垃圾场、沿秦淮东河等城市公园、大型绿地区与交通主干道相接的地带,结合公园绿地入口设置容量相对较大的地面集中停车场;在轨道交通重要站点附近,以及沿有轨电车站点旁科研办公及居住聚集的区域也设置容量相对较大的集中停车场。


360截图20210701154729906.jpg


另外,依托窦村步行街区,以及沿山的商业、住宅、医院、办公等建筑聚集区设置大规模的主配套集中式停车场,尽量采用立体、地下等形式,并将地上停车场控制在较小规模。学校周边支路以生活性为主,两侧不设停车空间;部分交通性支路分布于外围,设置一定容量单侧或双侧沿路停车带作为补充。并相对提高停车费用,限制停车时间段,以控制减少机动车的出行及对路面交通的干扰。

 

第二个策略是交通稳静化设计。交通稳静化措施主要通过改变车行道宽度、增加地面行车阻力的手段,达到迫使机动车减速和限流的效果。常用的稳静化措施有:织纹过街、织纹路面、车道窄化、小型环岛、路拱、路面凸起等。由于道路结构特性与功能差异,规划将慢行区内的道路根据青龙大道、宝善寺路、纬七路与滨河路的横断面、南湾营路和沧小路与纬七路的横断面等六种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稳静化措施。


360截图20210701154814343.jpg

 

第三个规划方案是打造安全舒适、景观宜人的慢行系统。

 

规划团队提出在生态城区域内设计安全、舒适、连续、高可达性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加强不同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为上班族和居民提供绿色交通模式,鼓励支持自行车或步行出行。慢行系统线路结合城市活力中心、文化娱乐公共场所、城市绿地及景观观光点、雨洪设施等,不仅提高慢行系统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同时实现景观提升。


360截图20210701154848006.jpg


根据以上的绿色交通规划方案,提出有轨电车示范工程,以及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慢行系统示范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旨在提高生态城交通的调度、管理、服务能力。

 

3、绿色建筑专项

 

技术路线以及规划内容:


确定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核心控制指标、构建绿色建筑星级布局方案、建立绿色建筑适用技术体系、推广气候适应型建筑设计与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

 

通过对项目地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南京市建筑气候区划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诊断,并以绿色建筑的空间布局为核心,通过调研南京市麒麟高新区基础资料,结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筛选采用建设模式、用地性质、生态基底、以及区位条件“四因子”评估方法,运用地块潜力评价法对每个地块上建筑的绿色星级潜力进行研究与评价,形成麒麟高新区生态城绿色建筑一、二、三星级潜力空间分布图,进而为各地块的土地出让及后续设计建设提供指引,并为高新区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提供解决方案。另外团队还提出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供今后实施参考。


360截图20210701154919584.jpg

 

产生两个示范项目:

 

第一个是窦村古村落的改造

 

发展模式可借鉴日本神山町,推出乡土远程办公。建筑改造主要从节能、外观风貌2个方面考虑。在节能改造方面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强调围护结构保温设计、自然采光及通风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等,而风貌改造需尊重历史、赋予新功能、强化现代感并与生活生产方式相协调。

 

第二个是零能耗示范建筑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一栋近“零能耗”建筑——“南京灯馆”。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中德生态示范城,其范围内的建筑除了需要达到中国及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星级以上水平以外,还应选取个别标志性建筑,作为零能耗示范建筑。积极探索在保证建筑舒适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研究,从而为南京市、江苏省,甚至整个中国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供借鉴价值。

 

通过项目地调研,针对地块功能布局、生态环境、交通便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团队建议选取山口村以及窦村中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中德生态城零能耗示范建筑的建设地点。同时,提出零能耗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目的,列举了一些技术集成以供参考。

4.资源高效利用专项

 

规划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流生态化设计、固体废弃物利用3项内容。提出要实现生态城内“微循环”、“共生性”、“自适应”的专项目标。

 

水资源高效利用:

 

主要通过3个策略实现。中水回用、低影响开发、分水质供水。中水主要来自社区组团和建筑,在生态城内部采用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措施。中水回用系统分为“组团中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市政中水系统”三个级别;分水质供水策略与节水设备推广、输水管网改善措施配合实施;低影响开发策略包括生态化措施、雨水资源化利用、以及持续雨洪管理等内容。针对降水,采用径流控制、收集利用等处理方法。

 

河流生态化设计:

 

第一,采取绿色堤岸、生态自净策略。

 

打造包括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带设计等在内的绿色堤岸;水生态综合治理;实现态综合治理。优化水系中的水生态系统,缓解水系生态压力,提升自净能力,为滨水景观、城市风貌打造生态基础;打造景观品质提升。整合现有滨水绿地的景观功能分区。以现状绿地景观为基础,提升整体景观品质。注重城市文化传承。挖掘地域文化,突出流域历史文化特性,保护历史节点传统文化,传承城市文化。

 

第二,生态价值提升策略。

 

规划建议联系蓝网与城市周边的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构建整体的绿色基础设施;保护现有和未来潜在的植被区域和生境群落;提升或恢复本地生态系统;以及采用本地植物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利用:

 

按照生态城总体规划思路,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制定科学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案。通过对生态城片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测,以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为手段,以政策、服务收费等为导向,减少固体废弃物生成量,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可循环的、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格局,并推进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行业化、产业化发展。

 

基于以上关于资源利用的策略,提出以下重点项目:

 

1、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小街道设计

 

用以解决城市面源污染、道路积水等问题。包括对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人行道设计、非机动车道设计、绿化带设计以及过程传输与分级调蓄等内容。要求道路海绵功能与通车互不干扰。具体采用生物滞留设施、透水路面铺装、溢流渗透设施、渗透塘等措施,从源头、中途、末端3个环节进行雨水管理。 

 

2、社区水循环生态系统

 

社区污水和雨水通过收集、净化系统。一方面满足社区绿化、冲厕、道路浇洒等杂用水的需要,另一方面经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单元后,达到景观回用的要求,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社区水景观的水源问题;在构建景观元素的同时保护景观水体的生态完整性,使水体通过自然生态技术不断得到净化,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

 

在社区及公共场所内结合利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等生态设施和技术,实现雨水、污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建筑品质。

 

3、选择秦淮东河作为去硬质化的生态缓冲带设计的实施地

 

以生态自净系统为设计理念,在生态城区域内规划1条滨河缓冲带,7处海绵花园具体设计方案包括结合滨水景观建立植被自然净化系统、应用绿色护岸技术、建立滞洪区、加强河道与城市积水区的联系、驳岸与生态沿河慢行道有机结合等。

 

4、轿子山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及改造

 

以固废转换手段为主,配合土壤修复、地形营造等手段,逐步消除垃圾填埋对场地生态环境的伤害。

 

5、社区生活垃圾处理微循环系统

 

首先集中搜集社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合理分类。将有机垃圾通过家庭或小区降解箱分解为城市农耕及社区植物花卉种植所需要的肥料,形成“自循环”;其他固体废弃物(除可回收利用资源外)一齐运输至垃圾气化及燃料电池发电厂,气化后的部分垃圾运输至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从而获得电力供社区自行使用,减少社区对市政集中供电网络的依赖性,最大限度“变废为宝”。



  备案号:京ICP备12048982号-11